◎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朱虹
讓飛機會潛水,讓潛器會飛??苹脛?chuàng)意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記者4日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獲悉,該校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歷時一年多,研發(fā)出兩架既能上天也能入海的潛空跨介質航行器,分別命名為“長弓1號”“長弓2號”,近日在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水庫試飛成功。
這兩款航行器類似兩架小飛機,能在空中、水面、水下切換自如,可負重1千克,潛深100米,通過搭載的高清攝像機與數(shù)傳電臺,完成大氣邊界層與海洋邊界層界面觀測。
團隊負責人、哈工程船舶工程學院教授李曄介紹,兩款航行器分別采用了固定翼和折疊翼結構,均能夠迅速跨越水空介質,在空中穩(wěn)定飛行,在水下隱蔽航行,全程無需人工控制。
“長弓1號”跨域姿態(tài)圖片
空氣和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介質,潛空跨介質航行器在不同環(huán)境介質中航行時,會受到未知的風、浪、流聯(lián)合干擾,所受環(huán)境外力情況和相應動力學響應都有顯著差異。李曄告訴記者,不同介質跨越是研發(fā)瓶頸所在。設計之初,經(jīng)過對多旋翼、傾轉旋翼、固定翼等構型方案進行綜合比對分析,團隊最終確定固定翼飛行構型方案。
固定翼相比其他結構,在介質跨越過程中用時更短,但研發(fā)難度更大。不同于多旋翼可以在水面上起飛,固定翼飛行器可以直接跨越水空界面,這種跨域方式并無適合的數(shù)學模型可參考。綜合水中和空中各項性能參數(shù)要求,團隊進行了無數(shù)次仿真實驗,最終完成樣機總體方案設計。
“長弓1號”出水后空中飛行
讓“飛機潛水”是哈工程科研團隊看家本領,但讓“潛器會飛”著實給團隊帶來不小挑戰(zhàn)。技術負責人、哈工程博士生孫祥仁介紹,通常航行器為抗壓,下潛越深材料越重,但機身過重就無法輕盈起飛,因此,團隊通過一系列手段為航行器減重,連1克重電線也斤斤計較,力求將總重控制到最低。
為提高跨介質能力,團隊特別為“長弓2號”設計了折疊翼,而這也意味著航行器的穩(wěn)定姿態(tài)更難以控制。為了讓“長弓2號”穩(wěn)定飛行,其折疊結構更迭達9版之多。在試驗中,“長弓2號”整體出水,展開機翼,成功起飛,全程不到6秒。
“長弓2號”跨域姿態(tài)圖片
最終,固定翼與折疊翼樣機雙雙成功實現(xiàn)跨域航行,意味著融合空中飛行、水面游弋、水下巡航能力于一體的跨介質航行器技術取得重要進展。業(yè)內(nèi)專家評價,這種航行器用途廣泛,在海洋探索和開發(fā)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。
來源: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及封面圖片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提供
編輯:沈唯(實習)
審核:張爽
終審:王郁
來源:科技日報